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八十二章 寻章莫摘句 (第3/4页)
,是土地耕作时产生的习惯思维,那时的井田制,确实给人以地方的假象”我笑到。 “不是没有思想家注意到这点。比如,有人驳斥到,如果天是圆的地是方的,那么,天就无法把地完全覆盖住,就是家庭主妇也可以试验,一个圆形的锅盖是无法真正盖严一个方形的菜板的。但是,他的驳斥没起到效果,是为什么呢?是人们害怕古人吗?是因为人们宁愿相信古人一切都对做思想的懒汉吗?是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或疑问吗?” 她的连续发问,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,我说到:“体验应该是有的,只是没有问出来。因为这很直观嘛。” “如果老百姓有体验不反问是他们没有这个职责或者能力,那么,知识分子有体验为什么不反问呢?为什么没有思考出地也是圆的的结论呢?是他们忽视了吗?还是现实中没有纠错的必要?” “我不知道是不敢还是没有必要,这个需要证据。”我有点理屈词穷了。 “应该是没这个必要,所以缺乏动机。他们的聪明和大胆是有名的,但不置疑,是不重视这个结论。” “你的证据呢?凭什么这么说?”我得在反问她中寻找些许自信。 “我给你念几句诗你听听看:其一: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你知道不?” “知道,王维写的长江。” “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”。 “知道,李白写的长江。” “他们聪明不聪明?大胆不大胆?”她句句紧逼,我只能点头。 “杜甫是个实在人吧?他写的长江也有这样的句子: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 我问到:“你在说他们对长江的描写,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?” 她解释到:“当江水流过地平线之时,仿佛与天相接,他如果仔细思考一个问题:江水流到哪里去了呢?如果地是平的,我为什么就看不见了呢?” “也许是他们认为自己站得不够高,看不远的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疑问?”我的回答明显缺乏自信。 “杜甫在望岳中,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,当然是登高望远的意思,你难道就天真的以为,没有聪明人登高望过大海?他们目力所及,也只能看到海天相接的画面,他们为什么没有猜测,地是圆的呢?况且,海目升明月,天涯共此时,如果月从海平面升起,那么只有两个解释:要么月亮没起之前是藏在海水下面的,要么地是圆的。请问,古代人们普遍认为月亮是藏在海水之下的吗?” “没有,即使有,也不是古人的共识。”这个我得承认。 “那么,他们为什么就推不出地是圆的,这个结论呢?他们知道星是圆的、月是圆的、太阳是圆的,为什么得不出地是圆的的结论呢?比如浑天仪,就已经把地球设想成圆的了,要不然无法准确预测日食月食,但在大众知识界,为什么人们还相信天圆地方的所谓古人之言呢?” “古人也许没有疑问这方面的动机吧,随便一个词简单解决这个疑问了事,比如李白说的:江入大荒流,用一个大荒,来解释没有看到的天地外的范围,其实,古人早就知道百川归大海的事实,却更愿意相信近乎神话观念的大荒这个概念。”我猜测到。 她也点了点头,说到:“一是动机问题,现实中没有争论地圆地方的必要,与当官发财有关吗?与心灵快乐有关吗?。二是认识问题,文字和图画是二维的,最容易展示地方的概念,如果地是圆的,那是三维的世界,用人们熟悉的文字或图画方式,展示起来有些困难,所以他们就避重就轻了?当然,还有一种可能,他们是故意的。” “故意的?你是说他们故意相信不可靠的理论?”我对这个观点一时反应不过来。 “有可能。你想李白喜欢大荒这个神话概念,谢灵运喜欢描述并不存在的潜虬,这是为什么?我估计,他们是想给平淡的生活增加某种神圣的色彩,以安慰自己过得不那么平凡。”她这个理论纯属猜测,但似乎有那么些道理。她继续发挥到:“想象力是他们的专长,依附于一个现实并不可考的神话或传说,更可以自由地塑造艺术形象,并且给生活增加神秘色彩,用以在思想上抵抗现实的困境和人生的窘迫。” 我问到:“你是说,相信并不存在的大而无当的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