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隐士的前半生_第九十二章 黄土与黄河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九十二章 黄土与黄河 (第2/4页)

多少秘密,当我们走出来时,就知道,黄石的巨大和厚实了。看到阳光下那沟壑纵横的塬上,看到土地中那伤痕累累的裂痕,我突然明白了,金锁关锁着的最大的秘密,是黄土的故事,与之相比,人类的一切生死和情感,都渺小得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到黄帝陵了,最让人震撼的,不是它从未停过香火的道观,不是它千年生长的古树。而是黄帝陵本身,它的存在,就是巨大的秘密。

    黄帝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人了,他究竟是否存在过,是哪里人,都已经不太可考了。只在典籍中有关于他的传说记载。孔子说过他,但不知道根据何来,司马迁说过他,更不知道证据何在。但这个陵就在这里,里面埋藏的,据说是黄帝升仙前百姓从他生上扯下的衣服,所以是他的衣冠塚。他作为华夏民族的代表,是何时成型的?他作为人文初祖的地位,是何时确定的?这里,埋藏着中华文明最大的秘密,你不需要考察它的真伪,因为历史的文明结晶已经存留在这里,并将继续。

    我们进入这个道观,最感兴趣的,是传说黄帝亲手种植的一棵树,叫做“黄帝手植柏”,树干粗大,虬枝苍劲,此树从树龄上已有结论,已活过几千年了,与传说中黄帝的古老大体相当。如果说真有黄帝的存在,他也已经离去,但这棵树还活着,它才是最好的证明。它与金锁关草木的荣枯形成对比,它始终活着,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山。鸟儿飞来枝上歇,人们围它脚下转,它都不言语,它沉稳而矜持,因为,对于我们的一生来说,它太老了。对于它的一生来说,我们只是短短的一瞬。

    当然,免不了看看我们后来的人做了些什么,人看人,就是人文的特点。小池最能滔滔不绝,甚至对里面一个殿供奉的孔子画像也能说出个一二三:“这是从山东孔庙拓下来的孔子像,所以说应该是最正宗的。”

    “那时应该没有照相机,当时是谁给孔子画的像呢?”高妍的疑问,一下子就击破了小池的自信。

    尴尬是由思远化解的:“这是根据文字记载,离孔子最近时代的石刻画像而复制,所以,如果有接近真实的东西,那么,这个就应该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接近真实的孔子像了。”

    小池又得意起来:“孔子同时代的人,对孔子的相貌有具体的文字记载,应该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哼,长得有点怪哟!”高妍不忘感叹一下。

    “高人必有异像,这不算怪的。人首蛇身的盘古,你怕是没见过。”我笑到。

    “你见过?”高妍不服。

    “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,我见过,在书上。当然如果我见过他本人,我就是神仙了。”我这样一说,大家哈哈大笑起来,一扫之前我情绪过于激动带给大家的沉闷。

    后面有个碑亭,与西安的碑林不一样的,这里陈列的是历代帝王将相和文化名人对黄帝陵的专门题词,因为黄帝陵既然是华夏文明的正脉,只有对正脉的承认,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正统,才能取得文化上的正宗,所以字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:我来过,我承认。

    历史的复杂性,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现。在碑文作者中,这里既有汉、唐明君,也有亡国之君,甚至于互为仇敌的政治势力,都几乎同时来到这里,表明自己的尊崇。小池对其中三块碑发挥起来:“你们看,通常说字如其人。看毛泽东的碑文,他的字潇洒狂放,显示出他不羁的个性。周恩来的字,娟秀沉稳,显示出他认真的品质。蒋介石的字,古板方正,显示出他比较严肃拘谨。”

    我笑笑,不说什么,因为,用对字体的主观评价来考察一个人的主观精神世界,总觉得不太客观。

    向上走,向峤山上走,迎面的苍翠,是成林的千年古柏。这成千上万棵古树,任意一棵,放在任意城市,都会成为标志和景点,但在这里,只是万棵柏林中普通的一株,令人不由肃然。

    这是历代栽种,积累多少帝王多少城市多少民众的寄托,这不仅是自然的景观,更是人文的奇迹。这里是汉代以来,中国北方仅有的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地方,即使外族入侵,任你金戈铁马、任你风云席卷,也不会扰动这里,如想入主中原,谁愿意践踏中原人民的祖先呢?从这里,我们看到中华几千年的历史,摧毁中原政权易,摧毁民族文化难。

    走过一些石梯,拐过几道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