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01章 团结是有的,就是兵没有 (第3/3页)
这两年从大唐开始连续对吐蕃人用兵,到如今吐蕃大军压境,河西各州都是铆足劲在供应后勤,甘州要是能有钱才是咄咄怪事! 士卒们打仗是需要有额外“出征费”,更平时屯扎并不相同。战后还需要赏赐与抚恤以保证士气。 河西本地屯田数目惊人,粮食自给自足问题不大。就算是训练团结兵,所需粮秣肯定也够用。麻烦只在于本地人口少,全部招募起来打仗了,种田的人就不太够。明年要如何过日子就不好说了,大幅度减产已成定局。 更有河西本地布匹产量低得吓人,与粮食产量完全不匹配,几乎完全依赖长安那边的供给。如何找中枢索要财帛,也是甘州刺史要考虑的问题。 方重勇痛苦的揉了揉太阳穴,吐蕃人可能奇袭的问题还没解决,就又摊上这么一大堆破事。 “那府衙要如何搞钱,你有没有办法?” 方重勇叹息问道。 “使君可以试着加税,对来往于甘州的胡商收经营税。” 严庄有些不确定的说道。 大唐地方官府对于军务的办法很多,但是对于怎么搞钱,他们并不在行,很多时候,都是在嗷嗷叫的等中枢补给。 地方财权已经被收归中枢,甘州比较好的地方是因为它处在边镇,因此战争时期不必向长安那边输送土特产。 要怎么搞钱,那显然只能是加税加徭役,不服役就要给钱,然后用钱去雇佣城旁的粟特人打仗。 总而言之,这些都是些饮鸩止渴的办法,无论想得多么巧妙多么花里胡哨,本质上,都是加税! “甘州编户数千,丁口不过数万而已。我大概查了一下,剩下的都是杂胡(含昭武九姓的部曲),总计也不过十多万人。 如果要加税,摊到每个人身上,是一笔不小的支出,到时候,只怕甘州要大乱。” 方重勇沉声说道。 甘州人口并不多,起码是现在还不算多。要想完成朝廷的任务,那得拼命压榨本地人才行。 边镇民风彪悍,难道就不怕官逼民反么?万一这些人投靠吐蕃人,那乐子就大了! “得另辟蹊径才行。 我听闻高昌棉,名噪一时,可以御寒。在甘州的旱地里大面积种植高昌棉,再返销到长安,以赚取利润,你以为如何?” 方重勇目光灼灼看着严庄问道。 推广棉花!大力发展棉花种植!河西走廊的气候,很适合种植棉花! 高昌所在的西州,正好是丝绸之路上的节点。甘州承接那边的棉花种植,正当其时! 方重勇自信满满,这一招可以破局! “呃,使君有所不知,张掖城外以东的旱地,全部都是种植棉花的田地啊! 而且这些棉花,连军需都不够,哪里有多余的送到长安呢?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守军,冬天所用的棉袄,皆是甘州供给。” 严庄一脸疑惑的看着方重勇,不明白对方刚才那番话是什么意思。 棉袄的好处,很多人都看到了。所以甘州出产的棉花别说是销路了,根本就不在市面上流通,全都给军队用了!甚至每年向甘州府索要棉袄的机构,主要是西域那边的州县,都是络绎不绝需要排队等候。 就这情况,还怎么将其卖到长安啊。 严庄的话让方重勇一脸尴尬,他轻咳一声,叹了口气感慨道“没想到棉袄如此受欢迎,已经在军中普及了啊。” “回使君,正是如此。” “那可如何是好呢……” 方重勇犯难了。 基哥太踏马不当人,穷兵黩武把边镇压榨成这样了,这道秋防令还怎么玩嘛! “使君,其实吧,边镇一直都苦。幽州是这样,河西也是这样,本地编户也是习惯了。甘州这边地方官吏也是比较勤政爱民,为了防备吐蕃人,维持丝绸之路,大家也算是同舟共济了,平日里倒也不会没事找事。 使君只要放低姿态,以刺史的身份,挨家挨户的去求,多半还是可以有些成果的。这样足以向朝廷交代了。 想完成秋防令根本不可能,使君也不必想太多,只要尽力就好了。无论是河西节度使还是圣人,都不会苛责使君的。” 严庄压低声音建议道。 “伱让我想想。” 方重勇摆了摆手,他在心中犹豫,明日就要召集本地官员开会,要不要先听听那些人怎么说呢? (本章完) inf。inf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