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忠孝节义的绝唱:说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 (第1/2页)
这是一篇科普的章节,因为后面还有颜真卿颜杲卿二人的剧情,所以有必要在这里说一说让颜真卿青史留名的《祭侄文稿》。当年安禄山包藏祸心,起兵反唐,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一家镇守常山(今石家庄正定县),最终常山城破,侄子颜季明被斩首,颜杲卿一家三十余口人最终都被叛军杀害,准确地来说是被虐杀。城破以后,颜杲卿誓死不肯低头,被叛军割去舌头依然吼声不绝,最后被肢解而死。两年以后,唐军收复失地,颜真卿才有机会托人寻得侄子的头骨,颜公当时,是对着装着侄子头骨的棺木,写下的《祭侄文稿》。当然了,这是故事的梗概,也是故事的明面。如果只是看个热闹,那么到这里就可以了。然而,很多时候,故事的背面,往往才是现实的残酷所在。我举个例子,阿美的军人听官府的命令去乌克兰打毛子,结果炸断了两条腿,被装上假肢后被送回阿美。在机场,他受到了热烈欢迎,被无数记者包围,甚至还被授予了勋章。这个是故事的明面,如果是电影,镜头在这里完结,那么将是一個励志故事。人们会脑补后续,“英雄”的余生将过得幸福美满。但是,在上完新闻后,极有可能就没人再记得他了。他的勋章也很可能只是道具,拍完照要收走的。回家后“英雄”没有失业救济,没有保险金,老婆知道他双腿瘸了以后,跟人跑了,房子因为交不起税而被物业收走。只是那时候,已经没人去关心他发生了什么,等待他的,要么流浪街头,要么饮弹自尽。这个就是故事的背面。所以,故事的背后的故事,是值得看一看的。它往往更冷漠,更残酷,更现实。也更有启发意义。扯远了,回到《祭侄文稿》上。颜真卿为什么要写这一篇呢?或者说,这一篇为什么会流传下来呢?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,又特别关键的问题。不绕弯子,我就直接说答案吧。颜真卿写这一篇,除了郑重祭奠家族成员外。大声宣扬家族忠诚,并且不动声色对某些人大骂,才是主要原因,也是它能流传下来的原因。当然了,我这里说的只是颜真卿的意图,并不是说他不该这样做。当了功臣,被人抢了功劳还被打压,当然要以自己的方式喊出来,这个是无可厚非的。我想说的是,不要把古人想得那么傻,每个人做事都是有自己动机和考量的。需要忍的时候,他们绝对忍得起。利益驱动,本身就是人类的本能而已。这里的利益,可以扩大理解范围,比如说名望,比如说自我激励,自我满足,自我价值构建等等。那么,颜真卿家族,遭遇了什么呢?这个不太好解释,史书上都写了,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,我这里总结一下的话,就是从天宝末年开始,颜真卿一家就被人给坑了。这里头的套路,真是比海还深,所以有必要抓一抓河北那边的细节。首先要强调一点:在盛唐时期,胡汉矛盾,远远不是主流,包括在河北也是一样。如果认为胡人就是安禄山那边的,汉人就必然拥护李唐(确切说是基哥),那就是本末倒置了。然后还要说一说河北的“团结兵”,这个群体的影响,可比边镇胡人要深远多了,其影响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。最后还要提一点:河北很大,非常大,大到河北之内,还要再分区块,不同区域,或许民风与政治倾向完全不同。搞清楚这三点以后,就可以开始梳理天宝末年河北的脉搏了。安禄山也好,史思明也罢,颜真卿兄弟也包括在内,他们都不是河北本地势力。很多读者都认为颜真卿是河北人,其实不是的,确切的说,他们跟河北本地毫无交情。这个非常重要,有助于理解天宝末年河北的故事走向。对于河北本地人来说,上述立场完全相反的诸位,都是外人。所以不要指责河北本地就是反叛势力,对于他们来说,颜真卿其实跟安禄山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不同。他们都不代表河北本地人的利益。如果不能理解这一点,那么就不能理解中唐时期河北与河朔三镇的种种乱象。安史之乱不是突然变出来的,也不是突然就消散的,影响其实一直在持续。所以,如果你是一个盛唐的关中人,当然可以指着鼻子大骂河北遍地反贼。但是如果你是盛唐时的河北人,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。在骂安禄山以前,你得考虑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