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五十八章 粮草问题 (第2/2页)
不少,但根据姚逵提供的消息来看。 甘州这一个地方的粮仓,还要负责供给附近瓜州、凉州两地。 粮食储备时常吃紧,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有奏章系统阐述过这件事。 按则天时代,朝廷派到地方上的巡视官反映的情况表明,甘州的粮仓储粮能力虽然比贞观年间要扩大了数倍。 然而,仍然时常入不敷出。 这其中牵连了许多问题。 有粮食产量本来就不足的关系,也有战事频繁的关系。 自高宗时代以后,大唐在西北地区,经略了更多的土地,市镇,与边关异族的冲突也更多了。 军仓一年到头拼命储粮,也禁不住一场场说打就打的战争的消耗。 巡视官发现,当时甘州永福仓的储粮量虽然很可观,达到了朝廷的要求。 但这些粮食,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出自甘州本地的屯田。 而是出自甘州周边市县,甚至是更远地方的平仓。 平仓本是各大州郡为了平抑粮食市价而设立的储量单位,但为了应付沉重的军粮供应,甘州的军仓也开始征调附近的平仓粮,补齐短板。 粮食短缺的原因,除了战争,还有种粮户减少。 屯田制度自从问世以来,主要负责开垦军仓附近良田的人,就不止是普通农民,更多的是亦军亦农的垦边士兵。 这些士兵不需要自己准备口粮,也不需要等待运输而来的平仓粮,他们都是自给自足。 种多少,收多少,一部分自用,一部分囤积。 这本身是一种很完美的屯田体制,可是,到了武则天时期,它就已经暴露出了它的不足。 甘州土地辽阔,待开垦的田地数不胜数。 可能够去真正参与屯田的军人却是有限的,数量极为短缺。 军人日常不单要承受沉重的军事操练还要耕种田地,本来就已经十分辛苦。 一上战场,难免有死伤, 一来二去,真正参与粮食种植的兵士也就越来越少了。 当然,在武则天时期,值得庆幸的是,不管自己情况多么困难,主管永福仓的仓曹还是尽力的将储粮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。 可现在呢? 他挂牌老爹李显,对朝政的控制力,还不如他娘武则天。 这各地的粮仓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有核查过了。 如今,吐蕃蠢蠢欲动,只能先想办法应付。 李俊决定,等到这场仗打完以后,他一定要整治一下大唐的粮食储备制度。 “太子殿下,我们该怎么办?” 姚逵看他一直盯着地图看,忧心忡忡的样子,赶忙问道,也许自己还能出个主意。 “如果军仓中的粮食不够,也可以先放义仓的粮食,缓解一下。” “不能动义仓的粮食!” “不仅不能动,等到我打完这场仗,我还要多建几个义仓。” 所谓义仓,顾名思义,就是官府兴建,用来赈济灾民的粮仓。 古代,人们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很低,大凡有个水患瘟疫,便是饿殍遍地,饥民遍地跑。 典卖妻子儿女,那也是家常便饭。 别说古人无情,都是为了生存,没办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