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合伙人_第六十二章 砂型铸炮法(上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六十二章 砂型铸炮法(上) (第2/2页)

上,遇上天气不好,几个月都是很正常的。

    所以,铸一门炮往往要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。

    可即便铸出来了,次品率也非常高。

    因为外范和形芯用粘土制作而成,透气性差,里面很难真正的干透,往往是外干内湿。

    在浇铸时,这些湿气就会蒸发形成潮气,使火炮膛内出现大量的蜂窝状孔洞,导致火炮发射时炸膛的风险大增,这种就是残次品。

    《西法神机》中甚至有些夸张的说:“铸百得一,即为国手。”

    可见泥模法的合格率究竟有多低。

    所以,沈浪一开始就排除了泥模铸炮法,也不打算进行改良了。

    因为泥模铸造法比较成熟,没什么太大的改良空间,能改良前人早改良了。

    排除了泥模法,沈浪找到了两种可以在大明现有的条件下使用的铸炮工艺,那就是砂型铸炮法和铁模铸炮法。

    砂型铸炮法是英国人在18世纪末在泥型铸炮法的基础上创新的,也就是大概一百五十年后。

    而铁模铸炮法则是晚清的技术。

    经过简单的比较,沈浪便选择了砂型铸炮法。

    因为铁模铸炮技术主要只是提高了生产效率,生产出的火炮炮身依旧粗糙,炮身各部分与口径偏差依然很大,所以对火炮的性能提升不大。

    晚清政府经过对比之后,也放弃了铁模铸炮法,改用了砂型铸炮法。

    而砂型铸炮法,生产工艺则相对简单,生产周期也大幅减少,成品率更高。

    即便到了沈浪所在的现代社会,砂型铸造也未过时,还非常流行。

    很多汽车零部件都会用到砂型铸造,其他产业中用到砂型铸造的也比较多。

    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砂型铸造不但不会被淘汰,反而会应用得越来越广。

    而泥型铸造虽然未被淘汰,但应用已经非常少了。

    砂型铸炮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一体成型,另一种是先铸出实心的炮管,然后再钻膛。

    第一种方法,先要制作出一个砂模,然后再浇铸成型,再把炮膛内的砂模敲碎,就可以得到炮管。

    吴铁生向沈浪提供的,就是这种砂模铸炮法。

    可这种方法看似比第二种快捷,但是成品率和火炮的整体质量,是不如第二种的。

    因为实心炮管再钻膛,可以让内膛更平整光滑,壁厚更均匀。。

    所以沈浪更倾向于选择第二种,而这种方式也是砂型铸炮的通用方式。

    如果铸实心炮管的话,就不需要先铸一个砂模了,但是需要先准备一个炮管模型出来。

    这个模型可以是木头制作的,是可以反复利用的。

    另外,还需要一个炮管的剖面模具,将这个木制炮管放到模具上去,炮管下半部分就会嵌进这个模具中,上半部分则会显露出来。

    拿一个同样大小的空心铁方框平整的放在剖面模具上,当然,这方框也可以是木制的,但一定要结实。

    在木制炮管上抹一些石英粉防止其与沙粘连,然后将筛选好的细沙填进去,压结实,再将上面的沙刮平整。

    将整套模具翻转过来,剖面模具就在上方了,小心的取下剖面模具,木制炮弹的另一半就显露了出来。

    抹石英粉,再拿一个同样大小的空心方框罩上去,填沙并压结实。

    在压结实的砂模上方打一个孔,这个孔是浇铸液体金属的入口。

    小心的打开模具,将木制炮管取出来,这样就可以看到两部分砂模上各有一半的炮管样式了。

    再小心的在炮管模型旁边开槽,与刚才打的孔连通起来,这样从孔中倒入的金属液体就可以顺着槽口流入炮管模型中了。

    合上模具,倒入金属液体,冷却后打开模具,将沙扒开,就可以得到实心炮管了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