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与成功_前 言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前 言 (第1/2页)

    奥里森·马登(1848-1924),美国成功学的奠基人,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励志导师之一。

    20世纪30年代,林语堂亲自将马登的部分作品译成中文,结集为《成功之路》,在国内出版。林语堂在前言中写道:“对于时代青年所经验到的烦闷、消极等等滋味,译者未曾错过。自读马氏的原书后,精神为之大振,人生观念为之一变,烦闷、消极、悲观、颓唐的妖雾阴霾,已经驱除尽净……谨将此书介绍给同病的青年,希望他们从中获得(与我)同样的兴奋与影响。”

    马登的成功学著作多达45部。截至20世纪70年代,大部分作品已在40多个国家流传,“加起来,他的书至少售出2000万册”,美国记者、著名书评家门肯说,“其中,至少300万册不是用英语出版,而是用另外25种语言……直到今天,在欧洲,马登仍然是最受欢迎的美国作家之一……在西班牙、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偏远小镇,我亲眼看到他的译本被放上书架。在某些连马克·吐温和杰克·伦敦都不为人知的地方,马登简直就是美国文学的旗帜……”

    马登的一生,是追求财富、成功和自我完善的历程,也是将所思所得凝聚成文字、造福他人的历程。马登去世后,上千个家庭给子女起名为“马登”,以表达对这位奋斗者的崇敬和对子女的期望。

    奥里森·马登,1848年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森林地区,地处偏远,家境贫寒。他3岁丧母,7岁时父亲也去世了。在幼小的马登面前,生命是如此孤单,而存活下去又是多么艰难。他只能像野草一样匍匐于人们脚下,贪婪地吸收偶尔关照到自己的那点儿阳光和雨露。

    马登寄人篱下,做了童工。每天干活14个小时以上,却吃不到一顿饱饭;雇主不但不能像长辈那样关爱他,还时常责骂和鞭打他;主人的孩子不但不跟他做朋友,还经常欺负他。这样的困境持续了7年,马登没有看到任何希望。14岁那年,他决心有所突破,于是勇敢出逃。马登在一家锯木场找到了工作,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读书。在这里,上天给马登打开了一扇门,那就是让马登读到了塞缪尔·斯迈尔斯的《自己拯救自己》。“它打破了我狭隘的生活,向我展示出一个从未想过的全新天地。我改变了所有的想法,改变了看待生活的角度……”马登说,“我如获至宝,反复阅读,直到它深深铭刻在脑海里。”

    《自己拯救自己》使马登的人生豁然开朗。他兴奋地意识到,很多看上去遥不可及的事情,其实并不遥远;即使像自己一样的穷孩子,也可以通过努力摆脱困境,获得财富和成功,甚至爬到社会的最上层。

    马登满怀激情地走出了深山老林,到城市里寻求机会。他一边工作,一边找书来读,磕磕绊绊地接受着教育。23岁时,马登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。仅仅用了9年时间,他就拿到了如下学位:波士顿大学学士、奥拉托利会学士、波士顿大学硕士、哈佛医学院博士。

    此时的马登博士,不仅学业出众,而且在事业上也颇有成效。毕业前夕,他积攒了大约2万美元,开始做生意。到了四十岁左右,马登已经成了一位拥有多家旅店的大亨,生意风生水起,财源滚滚。

    然而,天有不测风云。19世纪末,经济萧条席卷美国,倒闭潮以及失业潮引起多次骚乱和暴动。1893年,马登的两个主要旅馆在暴动中被付之一炬。马登一夜之间就从百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。他背着沉重的债务,来到波士顿,开始了成功学方面的创作。大约30年前,少年马登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。从那时起,马登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写出同样激励人心的作品,给更多像自己一样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提供帮助。现在,时机已经成熟。马登奋斗了40年,经历过最暗无天日的磨难,也品尝过突破困境的喜悦;曾站在财富的最高处,也曾被抛到债务缠身的谷底。现在的马登,更加了解财富与成功的奥秘。

    1894年,46岁的马登开始了成功学著作的出版,并获得巨大成功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